您的位置 首页 人民检察

斜杠青年——检察技能也“跨界”

在全国检察干警中,有大量本职工作出色,同时身怀各种跨界技能的年轻人。本期为您挖掘的四位“宝藏”干警,分别来自广东、内蒙古、湖南和浙江,把兴趣专长与检察元素完美融合,是他们共同的特点…

在全国检察干警中,有大量本职工作出色,同时身怀各种跨界技能的年轻人。本期为您挖掘的四位“宝藏”干警,分别来自广东、内蒙古、湖南和浙江,把兴趣专长与检察元素完美融合,是他们共同的特点—— 

  斜杠青年——检察技能也“跨界” 

  

  

  国风作品《检物风华》

  柯蕾的国风创作 

  人物: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检察院办公室一级科员 

  特点:用“国风+歌曲+国漫”打造特色检察宣传品牌 

  代表作:《检物风华》《一思社稷一念君》《皓首初心循检道》 

资料卡:生活在广东的湖北人,31岁的“二次元”妈妈,身处文字岗的法科生。工作之余以写歌词自娱,曾加入多个网络音乐社团,发表30多首歌词,也为电视剧创作过歌词,如黄龄演唱的《无心法师3》的插曲《如影》。擅长写“超燃的词”却常常是“最懵的人”。当国风创作与检察宣传相遇,“公文与歌词齐开,法治共江湖一梦”,燃烧的“中二魂”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啦!

新愿景:落笔沉稳有思路,灵感常伴不脱发。

《先锋周刊》:你的检察宣传创作的“任督二脉”是如何打通的?

柯蕾:2016年7月,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检察院微信公众号正式运营,我成为一名兼职小编。刚开始什么都不懂,直到2017年11月,参加了检察日报社正义网第七期新媒体研修班后,我才知道原来新媒体创作路径这么广泛,内容可以这么鲜活有趣。当时我院刚完成内设机构改革,我尝试着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“检察国风歌词”《检啸江湖》,以佛门八部引出检察八部,塑造出职能不同、性格迥异但共同守护正义的八个部门的拟人形象,并用大合照方式,把“反贪污贿赂工作曾是检察工作一部分”,以及转隶人员“此生不悔入检察”的情感表达出来。这次尝试让我收获了很多认可,也坚定了我写“国风”的想法。近年来,我陆续创作了《单身检歌》《不负端州不负卿》等9件作品,共21次获得奖项。

《先锋周刊》:新作《检物风华》的创作灵感出自哪里?

柯蕾:站在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周年的节点上,用一曲国风燃唱人民检察史,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人民检察史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富矿,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与物、事与情,值得我们驻足感悟,提笔纪念。我用“检察旧物志”的概念来确定创作框架,选取了“检察第一门”“最高人民检察署印”等18个具有代表性的物品,从人民检察博物馆、各类检察史料中尽可能找寻物品的详细信息,利用3D建模技术打磨还原历史,努力让每一处画面都有历史印记可循,再将7000多字的18段历史故事,凝练成一首700字的国风歌词,以最飒的曲风,唱出90年来人民检察制度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、守正创新的忠诚履职,以及检察人在一案一卷中尽心工作、不负人民的炙热深情。

《先锋周刊》:为什么偏爱“国风”形式?

柯蕾:“国风”有着无可替代的表达优势。大部分国风词兼有古诗词的美感与特性,除了能营造特定氛围,还能以“文字减法”做“内容加法”,语言表达更精炼,感情更多元。比如“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切实增强政治自觉、法治自觉、检察自觉,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”这52个字,我们在歌词中传递出去就是7个字:“一思社稷一念君”。此外,我想为充实检察音乐类型尽一份力。近年来,检察民谣、检察说唱等作品逐渐多起来,红歌、民谣、说唱、流行已经有很多优秀创作者了,我希望多创作一些“国风”作品,以音乐类型的多样性,展现检察文化的开放性、检察精神的包容性。

《先锋周刊》:你认为怎样的创作能够让检察形象深入人心?

柯蕾:我觉得,检察宣传在系统内本质上是“同题竞争”,大家的工作职能一样,创作方向也一致,唯一不同的是执笔者。智者温柔,强者谦逊,每个人看见的、感悟到的检察工作的个体差别,恰恰就是“我手写检察”的独特魅力所在。所以,让检察形象深入人心,不是策划角度的刁钻、形式的猎奇、文笔的惊艳,最重要的还是创作者付诸真心,唯有情感可以直抵人心。用情多深,用心多真,读者是可以从作品里感受到的。

  

  

  普法剧摄制现场

  舒雯“导演”普法剧 

  人物: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,一级检察官 

  特点:左手握案卷右手拿剧本的检察官 

  代表作:《扫黑除恶听我说》《微光》《一念之间》 

资料卡:1987年12月出生,浙江宁波人,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。学生时代便是文艺爱好者,学习之余,喜欢参加各类社团。文学社、戏剧社、吉他社、记者团等都能见到她的身影。大学毕业后,进入检察机关工作。办案之余,她是院里的文艺骨干。近年来,随着拍摄短视频模式的兴起,她有了一个特别的称呼——“舒导”。

新愿景:新的一年,作为一名员额检察官,我希望能多办精品案子,再把眼睁大一点、再把心下沉一些,让更多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力度与温度;作为一名“导演”检察官,我希望能多拍精品片子,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普法小视频,能够从中得到启发、获得帮助。

《先锋周刊》:把办理的案件做成新媒体形式,这样的普法灵感是如何触发的?

舒雯:2018年初,我办理了一起“套路贷”案件,当时属于新型案件。案件办结后,我觉得这类新型案件值得普法宣传,能够避免更多人“踩坑”。我把想法和我院宣传部门表达后,大家都十分支持,并希望我们做一期不一样的普法宣传。毕竟是“试水”之作,大家心里没有底,于是我们选择做低成本的“照片电影”。大家自编、自导、自演,用照片形式呈现了一期有趣好玩的“套路贷”普法短片。令我没想到的是,一经推出,立马火了,点击量创下我院开设公众号以来的纪录,这也给了我继续创作的信心。

《先锋周刊》:以作品《扫黑除恶听我说》为例,说一说普法的效果。

舒雯:2019年是扫黑除恶攻坚之年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依旧有人觉得扫黑除恶是政法机关的事儿,与普通群众没关系,这也触发了我们创作短视频《扫黑除恶听我说》的灵感。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视频,向群众传递扫黑除恶的重要性,以及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声音。

我们把要讲的故事放在一个村子里,以检察官孙女之口,向京剧票友奶奶讲述村子周围的黑恶势力,最后奶奶明白后说道:“扫黑除恶正当时,社会合力共参与。齐抓共管黑恶铲,风清气正百姓安。”在作品中,我们运用了说唱Rap结合京剧唱腔的演绎方式,唱起来朗朗上口,看起来生动活泼。一经推出,就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,被《检察日报》、最高检官微等新媒体转发,我们当地的电视台、路口广告牌、公交车站等循环播放,取得较好普法效果。

《先锋周刊》:根据你的经验,普法短视频怎么拍更能够吸引群众?

舒雯:按我的理解,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短视频有4个特点:一是通俗,我们拍短视频目的就是普法,所以要让群众明白我们在说什么,知道说的事情与他们有什么关系,让他们看后有收获;二是好看,生动呈现主题内容确实要花心思、下功夫,尤其在短视频“爆炸”的当下,形式新颖很重要;三是契合热点,流行、热点都是群众比较关注的内容,把流行和热点与普法结合,就是用群众喜欢的方式普法,效果往往会1+1>2;四是把握节奏,“短”是短视频的优势,也是它的局限。要在几分钟内呈现完整内容,做到吸引人,其实很有难度。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叙事节奏,启承转折得恰到好处。

  

  

  录制歌曲中

  李洋燃爆检察好声音 

  人物: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检察院新媒体中心主任 

  特点:用歌声述说检察故事,用镜头展现检察情怀 

  代表作:《清风吹过》《向春天出发》《青城不老》

资料卡:爱好广泛,尤其爱笑,且笑起来满脸褶子却不承认自己是1987年出生,已经35岁,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仍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。呼伦贝尔大草原赋予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,音乐教育专业毕业,器乐曲艺行行都懂,主持唱歌样样精通。目前,以检察人身份创作的10首歌曲均已在各大音乐平台上线。能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到检察工作中,称得上是“人生赢家”。

新愿景:用我的搭档——词作者、检察人杨立新的话说,我们合作创作歌曲时初心朴实,用创作过的部分歌曲曲名串联起来,那就是:“为了心中《信仰》,曾经《美丽宣言》,不忘《青城不老》之情,再《向春天出发》,奔向《阳光的远方》。未来,初心如磐。以初心致匠心,以匠心守初心,力争创作更多大众喜爱的检察作品。

《先锋周刊》: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你把音乐创作与检察元素结合起来?

李洋:2015年进入检察机关后,我就从事检察宣传工作,经常思考怎样才能把好的创意融入到检察宣传工作中。直到聆听了全国模范检察官潘志荣的事迹,有感而发地想为他创作一首歌曲,让他的事迹广为流传。

这是我第一次给检察机关创作歌曲,压力很大。曲风的选定用了不少心思,既要突出草原歌曲的豪迈,又要展现老潘为民服务的细腻。从作曲、编曲、演唱、录音、混音,我全程参与。为了歌曲更快问世,我和小伙伴们连续加班,在一周内完成制作。最后,配上老潘日常工作画面制成MV,一经推出,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。很多权威媒体转发报道,还获得了全国优秀政法音乐MV等多个奖项。这首歌的成功创作,也坚定了我继续创作的信心。

《先锋周刊》:最打动自己的原创作品是哪一件?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件?

李洋:最打动自己的一定是《向春天出发》。2020年春节期间,我作为社会网格员,大年初一便参加了疫情防控。那时大家对新冠病毒还不是太了解,防疫物资也极为短缺,疫情防控工作量极大。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,迎难而上,尽显责任与担当。当时,我就想为参加疫情防控的逆行者们创作一首歌曲,这不单纯是一件文艺作品,更是检察人员与各行各业的人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奉献、忠诚履职、勇敢担当、共同抗击疫情的铿锵声音。

“那个时候我不怕,勇敢目光坚定步伐,阳光下盛开着泪花,一声召唤挺身不退下。”对一名抗疫一线的亲历者来说,这首歌融入了真情实感,在录音棚录音时,我几度哽咽,这首歌写的就是我们自己,写的就是每一个疫情防控参与者。我更要把它唱好。

得意的作品有很多,最得意的还是展现检察人爱祖国爱家乡的歌曲《青城不老》,这首歌曲在众多歌曲中脱颖而出,被选为呼和浩特文旅推广宣传片主题曲。能为美丽的首府呼和浩特的形象宣传略尽绵力,我很荣幸。

《先锋周刊》:你觉得燃爆检察好声音靠什么?

李洋:创作检察题材歌曲和检察工作是密不可分的,正因为我和词作者是检察人员,了解检察工作,写大家所思、唱大家所愿,更容易引起广泛共鸣。而且,我创作的歌曲都是积极向上、传递正能量的。无论是为全国模范检察官潘志荣创作的《清风吹过》、向抗疫英雄致敬的《向春天出发》,还是建党百年,检察人对奋进新时代,共铸新辉煌美好憧憬的《信仰》,抑或是爱家乡、爱生活,亲民为民赤子情怀的《青城不老》,无一不是弘扬时代主旋律,讴歌检察人爱祖国爱家乡爱岗位真挚情怀的。这样能够把党的声音、检察声音通过大家喜爱的音乐形式转化宣传出去,让大家在听歌放松的同时,感受到党的温暖、检察的情怀,才是真正的好声音。

  

  

  检察官到紫鹊界梯田开展法治宣传

  柳勇用光影说话 

  人物:湖南省娄底市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 

  特点:用手中镜头、脑中创意和生动语言,让更多人感受公平正义 

  代表作:《我的青春与检察同行》《紫鹊界晨韵》《大美娄底系列》

资料卡:我的家乡被誉为“湘中明珠”,据传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“娄星”“氐星”交相辉映之地。再过一年我将步入不惑之年。我从事检察工作12年,美术教育专业出身,最大的兴趣是旅行和摄影,最快乐的是奔跑在摄影创作的路上。生活除了眼前的现实,还有诗和远方。对我而言,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每一起案件,就是检察官献给新时代最美的诗篇;脚下这块土地就是远方。我用最真实的镜头,最直白的文字,最质朴的情感,最时尚的方式,让公平正义看得到、摸得着、听得见,这就是我的诗和远方。

新愿景:在摄影路上,收获诗和远方!

《先锋周刊》:常听人说你是“假的”检察官,这话怎么理解?

柳勇:或许在不少人脑海中,检察官的形象是不苟言笑、理性严肃,每天埋首在案卷中,而我的工作形象则是背着“长枪短炮”、疾步如飞,出现在检察履职的不同场所。和许多执法办案,提审、讯问、出庭公诉等冲锋在一线的检察官相比,我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检察官。他们以法律为武器,履行检察职责,而我的武器是用手中的镜头、脑海中的创意和生动的语言,让更多人通过镜头来了解检察工作,感受检察温度。这恐怕就是人们为什么说我是“假的”检察官的原因。

《先锋周刊》:摄影爱好与检察工作是如何完美融合的?

柳勇:我很幸运,工作与爱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。进入检察机关工作后,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拍摄好检察元素,更好地展现检察工作。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摄影技术,更多的是对检察元素的理解和领悟,这些都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。用光影去刻画检察元素,用快门去定格精彩瞬间,用心去捕捉检察工作细节,以求极致的匠心不断实践,推出更多优质检察产品,从而展现新时代检察工作和检察人员的良好风范。检察摄影给了我责任和担当,风光摄影给了我灵感和诗意,两者都使我的工作和生活充满张力和色彩。

《先锋周刊》: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更容易让检察形象深入人心?

柳勇:摄影作品是讲述检察故事、传播检察形象的优质载体,一幅好的检察摄影作品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检察形象和检察工作,有时胜过千言万语。比如,《我的青春与检察同行》这幅作品,把一名青年检察官从审查案卷、提审犯罪嫌疑人、出庭公诉和家庭生活中呈现出来,在镜头下,检察官不仅仅是一名法律工作者,不仅仅是铁面无私,更有侠骨柔情,他们是鲜活的、亮丽的,他们可以很酷、可以很帅、可以很温暖、可以很活泼、可以很骄傲。

深入人心的摄影作品,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要素:一是有时代感,具有时代特征,镜头要聚焦新时代检察履职,让老百姓更加形象地了解检察工作,传递法律温度;二是有故事性,能够直抵读者心灵,有故事的作品,往往需要深入执法办案第一线,捕捉精彩瞬间,让人产生共鸣;三是有艺术性,符合艺术审美标准,让人过目难忘、记忆深刻的作品,往往也是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,有光影、影调、线条、色调的摄影艺术美感,更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。

责任编辑:许克华

作者:谢文英新闻来源:正义网
返回顶部